7月22-23日,2019(第六届)MOOC发展大会在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教授陈燕秀在会上以“如何利用清华MOOC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为题作了主题演讲。
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教授陈燕秀
现场精彩演讲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的陈燕秀,非常荣幸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汇报我们是如何利用清华大学的慕课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的。
我今天的汇报主要围绕背景与课程建设思路、引入慕课资源开展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成效、特色与创新四方面展开。
2014年8月,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作为全国首批四所高校之一,参加了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当时我们的状况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我们查询各种资料,发现我们找不到一个较为完整、可借鉴的案例;同时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包括我本人在内,对于什么是混合式教学,什么是慕课,一无所知,我们是零基础的状态。我们也是这四所高校里面唯一一所非211的普通高校,所以当时我们作为首发队伍参加全国性教学改革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但是一旦参加了这样的教学改革就不能走回头路,就要去奋力拼搏,希望通过努力,我们能最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课程建设道路。在整个课程建设初期,我们教学团队就确定了一个课程建设,或者说是教学改革的思路,就是我们的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着我们自己、我们的课程本身及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教学问题来开展。所以我们尝试通过布鲁姆的教学理论,去帮助我们梳理发现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教学问题。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述的三个关键要素,其中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我们从事教学的人员都知道,知识的学习是要逐步开展的,前一个阶段的知识积累也就是后一阶段的认知准备状态,它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当前、以及后面阶段的学习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那就是上课之前我们会对每堂课的教学活动做一个假设,就是假设全体学生已经掌握了前面全部的知识内容,但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很震惊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能力鸿沟,这个能力鸿沟是什么?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短短的100分钟或者是90分钟之内,老师向学生传递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学生要听得懂的话需要拥有怎样的能力?首先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要够好,在这基础上才能做归纳总结,然后学生还需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来对学得的知识进行应用。这是我们对学生的能力期望和要求,但是其实我们对学生的能力期望和他们实际的能力现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种能力鸿沟导致学生在学习类似电路原理这种工科课程时学习效果不够好,因为记不住,不能快速理解,也没有办法实现归纳总结。这样的学生能力不足,使得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又会影响到后续的知识认知准备状态,同时除了学生的能力鸿沟以外,一些普通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执行能力也都是比较差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弱,那么在这种状态下行为能力差又导致他们很难坚持把课听下去,接着就是反复重复以上过程。
所以学生能力鸿沟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每堂课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是不理想的。伴随着课程的推进,应该说越往后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会越来越糟糕,这种认知准备状态不理想直接导致了布鲁姆教学理论下的第二个元素——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不适应,学生充满挫败感,开始怕学,厌学,进而对老师的付出是漠视的,因为学生对老师的付出不能很好的感受和受益,他就一定会漠视这种付出。第三个要素:布鲁姆教学理论认为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应当从三个角度进行,首先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动,有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如何?我们有没有一些措施来吸引学生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老师尽可能的讲解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这样的讲解算不算合适的指导呢?我们不能说不算,因为老师是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很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总是研究自己怎么教,并没有去研究学生怎么学,我们的教学活动和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的匹配度是不高的。至少在针对性和精准性上我们做得不够好,所以如果从布鲁姆的教学理论出发,我们发现: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从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所以我们教学成效不好、教学效果不理想就不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了。
依据布鲁姆教学理论的分析我们梳理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三个教学问题,一是教与学之间存在能力鸿沟;二是老师提供的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三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这些教学问题叠加在一起,最终将造成什么?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变差,学习非常茫然,作为老师我们撬动不了学生愿意学习的杠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路下滑。
根据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我们制定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路线,
首先我们依靠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现状和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还通过加大过程化评价的比例,对学生产生约束,让他们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路线,让老师们能够真正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按照上述课程建设路线,我们引入了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慕课资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基本理念,进行课程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我们的试验对象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72个学时的电路原理课程,在50人规模的小班中做了完全翻转课堂,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把教学环节打造成了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和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为确保教学改革和教学本身的有效性,我们尽可能让每一个环节都具有针对性和循序渐进性两个特征。但在这个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增加了教学环节就意味着要求学生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这对学生来讲是高投入,怎么让学生付出这种高投入呢?而且这不是一次性的高投入,是周而复始的在整个教学周期都需要付出的高投入。我们觉得比较可靠的方案是让学生获得高回报,高投入换得高回报!而什么样的回报对学生而言是真正的高回报?知识和能力!但是问题的核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这有效的能力训练不是老师说有效就是有效,还需要学生认可,如果学生觉得通过这个训练收获了能力,那么学生是非常愿意为了这些知识和能力去进行高投入的。
我们具体实施方案是这样的。电路原理这个课是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这门课,针对大一下学期基础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团队针对每一个慕课的视频知识点都设计了课前导学材料。我们的设计思想是首先在导学材料中以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挖掘出来,我们称之为对学生知识点挖掘能力的培养;接着我们又以解答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刚才挖掘出来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最后辅以分析计算题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在课前环节,我们设计了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导学材料,通过任务化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规划,自我约束,提高执行能力,进而对学生的行为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同时课前导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从知识点挖掘到归纳总结再到知识应用一条线非常清晰。
第三点是循序渐进,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阶段化的,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我们各部分的比例会有调整。初期我们会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点挖掘能力,简单初步的培养归纳总结和知识应用能力;中期我们会弱化知识点挖掘的能力,强化归纳总结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后期我们会强化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教学设计上的循序渐进,对学生的训练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对学生来说这种能力训练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而言之,在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引入碎片化的慕课视频,加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空间,配合老师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材料,逐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高参与度的自主有效学习行为发生。
由于很多基础知识已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了,那在课堂环节,老师就会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针对每堂课核心知识点,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题,在课堂逐一抛出。在座的如果有来自普通高校的老师应该很清楚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学生能力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所以问题一定要老师提前设置好,设置好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组织并引导学生对核心知识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内化。随着教学的推进,我们会不断让老师和学生通过内容总结来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和串联。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引入了雨课堂这样的智慧教学工具,主要目的是实现实时检测教学成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注意力和抬头率。
整个方案的基本实施路线都是以小组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让学生进行习题求解和案例分析,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就能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实现知识内化。伴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我们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那么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等能力也不断提升。基于学生的情感需求状态,我们还会利用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来激发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前环节间的良性循环。刚刚也提到,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老师在课前设计好测试题,不仅可以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满足学生对个人学习成效的反馈。因为我们前面的环节都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强调集体荣誉感,但是学生不仅需要集体荣誉感,还需要个人成就感。同时根据学生答题的基本数据和情况,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就是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
所以各位老师,在课堂环节,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实现了课堂主体的转化,主体由教师转化为学生,培养目标也从知识传承转变为能力训练。课堂形式由老师的单一讲解向多种形式转化,伴随着一系列的转化和翻转,老师的思想意识也会发生翻转,我们的行为习惯向以学生为中心靠拢。
在课后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基于雨课堂的手机课件,对每堂课进行知识回顾总结、错题分析,实现对知识点的再巩固强化。另外,我们把一部分作业变成线上作业,学生完成以后系统会进行批改,即时知道答案对和错,再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巩固。在课后环节,基于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很大提升,我们每学期会布置两到三次的阶段性大作业,让学生分组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我们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对思维导图里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汇报讲解,这也是我们对学生高阶学习能力的一个培养。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施路线,或者说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始终在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各个教学环节尽可能变成学生的能力培养路径。课前环节,我们通过导学的针对性指引,实现了对学生的底层学习能力和底层行为能力的培养;课堂环节,通过讨论教学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巩固提升,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后环节,在对上述的各种底层能力进行巩固提升的基础上,我们还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高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对我们的混合式教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们直面教学问题,通过引入慕课资源、重塑教学资源、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激发并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循序渐进性的能力培养途径,实现了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训练的转变。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课程建设的成效。先看一下学生的反馈,老师再说好也没有用,要看学生说好不好。我们调查问卷的第一个统计项是你上课的兴趣度比传统课堂有所提升吗?我们看到2013,2014,2015级的学生都是50%,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翻转课堂感兴趣。但有的老师可能也有疑问,为什么只有三届学生,后来是没有再做翻转课堂了,还是效果不好?不是这样的,因为从2013级和2014级学生来看,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所以从2015级开始,所有上电路原理课的老师都采用这种模式了,所以2015级之后就没有参照对象了,所以后来的学生反馈数据我们也没再进行调察统计。其次有老师可能还想问,为什么2015级的数据比前两级差,不是应该越来越好吗?因为2015级是首届推广模式,我们有从来没有上过翻转课堂的老师加入进来,学生基数变大了,这导致我们的反馈数据下降。但对这个数据我个人是满意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翻转堂不好做,能得到过半学生的认可还是相当不易的。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对于新模式十分认可。
刚刚苏老师也说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那么我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认可情况怎么样?这是我们2015级,数据最差的一级,我用这个来展示,我们给出了系列选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打分,从统计数值上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各项能力提升的打分都是4到5分及以上,这种新模式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觉到了能力的显著提升。再拿期末成绩比较,因为我们2015级没有比较班级了,所以就展示2013级和2014级的数据,平均分都提升了8分,及格率提升了15%-16%,优良率提升了6%-8%,差生率降了12%-13%,数据证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是很明显的。
这是我们的课堂实拍,大家可以看到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这个教室最多的东西是什么?是黑板,为什么?很多老师说为了方便老师,其实不是的。在慕课课程里,黑板恰恰是学生的舞台,我们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我们一直在试图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我们的教学改革还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引领了我们校内的课程改革,我们在课程改革基础上形成了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翻转课堂实施标准,先后有10多门课借鉴该模式成功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改革,参与教师达到130多人,促进校内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国内也有高校借鉴我们的模式,这个模式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实现了他们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在教师层面,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整个教师团队都深刻意识到了教学的关键点要变,从研究怎么教要转变为研究学生怎么学,只有提高对学生的了解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可能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同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老师的高投入,老师对教学目标的树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驾驭能力等教育能力也都得到了迅速提升。所以说自从2014年开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不管是学生的提升还是老师的提升,都让我觉得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我们的课程建设能一直坚持到现在说明我们的模式还是有特色和创新的。首先,我们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改革立足于学生的能力现状。
我们把学生的能力现状梳理出来作为学生底层能力,底层能力包含底层学习能力:最基础的知识点挖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还有底层行为能力,包括自我约束能力、时间规划能力、执行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他底层行为能力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我们整个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是在学生的这个底层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再形成我们的教改实施方案。我们把教改实施方案中的几乎所有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堂、课后都尽可能地打造成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以确保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让学生的高投入获得高回报。当然,为了确保教改有效性和学生的高投入切实得到高回报,我们教师团队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我们围绕慕课视频建设了以学生为中心完整的配套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的讨论问题和教学课件,都是进行配套设计的。
自从开始做教学改革,这五年多来我们给学生带来收获和成长,给团队老师带来提升,我个人也成长了。我深深觉得做翻转课堂这几年的收获要比我之前十多年按部就班教学的提高要多得多,从教学意识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最后,我的结束语就是我的感受:翻转课堂翻的是形式,转的是观念;翻的是一成不变,转的是百花齐放;翻的是被动学习,转的是主动学习;翻的是课程,转的是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确很辛苦,付出非常多,但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未来社会对我们这个职业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要求必然意味着高付出,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转载:中教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