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至2020年)
一、序言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日趋开放、 充满竞争的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 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自主创新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过去数十年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可靠保障。
当前,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地位日趋突出,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随着信息和 人才流动的加快, 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大,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更为显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向未来,各省区都更加重视科 技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科学技术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
今后 15 年,是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实施科技先导, 依靠科技进步, 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我省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用科技 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 15 年,我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是: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合作创新就是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集成力量进行攻关; 充分利用国内外 科技资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互动为主线,促进创 新体系各要素在全省的有效整合。
加强转化就是强调科技工作的重点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心要放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重点突破就是在把握当今国内外科技、 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从我省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力争实现突破。
引领跨越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 依靠科技的优先发展,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社会科技进步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遵照“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指导方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政府目标,坚持市场导向 围绕加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近、中、远期目标,确定科技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加强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确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重心地位,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围绕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集中力量,加强集成,持续投入,重点攻关,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加强开放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树立开放意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合作创新;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的形成,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体现以人为本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优化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推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建设得到较大发展,科技基础条件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综合实力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6-2010 年) 初步建立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公众的科学素质有所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得到较快发展;科技投入明显增长;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共享机制基本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军民两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成果转化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位次有所提升。
主要指标: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 2%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2%,科普专项经费达到人均 0.15 元,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3.7;建成 3-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 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40个企业技术中心;专利申请量保持 15%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 15%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2100 项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占30%左右,科技论文数量年均增长 3%,引用率有明显提高;初步实现我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机率达 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基础上提高 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数量达到 400 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 年力争达到 190 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2%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40%。
第二阶段(2011-2020 年) :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形成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工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 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素质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综合实力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指标: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 2.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0%以上,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6.0;力争建成 10-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5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建成 15个左右较 为完备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基础上提高 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 800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 20%左右的年增长率,2020 年达到 1000 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0%。
三、战略部署
为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方针和实现科技发展目标,科学技术工作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一)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集成攻关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是我省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要围绕科技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技术集聚和人才集聚及其良好的互动关系,奠定集成创新的基础。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民族药业、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中的应用技术攻关,实现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强制造业中信息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的集成攻关,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加快煤、磷、铝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多学科攻关,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相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及应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及增值率。
针对人口健康、公共卫生及安全、环境等领域的科技需求,特别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特色优势农林产品生产及安全、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技术等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约束问题进行攻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软科学尤其是管理科学的研究,为科技、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决策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经济发展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集成和推广,加快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需求,面向广大农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注重农业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特色农林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水平,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烟酒、能源矿产、原材料、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加快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再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三)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应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我省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现有基础, 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缩小与国内外的差距,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支持企业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领域、产业领域的交叉集成,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四)保持重点学科领域持续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科技积累是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围绕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持续投入,增强学科的持续发展,形成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的互动,推进学科优势向产业技术优势的转化,为重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重点学科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增加技术储备,保持重点学科领域的持续发展。
优化学科布局,加快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平台和团队的建设,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推进“科研-开发-产业化”创新链的形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五) 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工作的载体,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兴产业,科学布局,以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配置,强化共享,加快建立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打破现有体制障碍,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运用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共享机制的形成,把建立科技共享平台放到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研机构改革,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设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及转移体系;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凝聚和使用科技人才,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落实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真正形成有利于合作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氛围。
四、重点领域及重大专项
(一) 重点领域
立足省情和发展需求,未来 15 年,我省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是:
1. 农林水利业 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集成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主要畜禽水产品品 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强有机、优质、无公害农业产业化组装技术研究, 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围绕生态林、商品林和经济林的保护与开发,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综合利 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2. 能源开展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加强煤炭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煤及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加快发变电与送变电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用及集成,加强生物质能源和风能等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材料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已有基础,加强铝、钛、镁、硅等的高纯材料和合金材料、无机超微细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磷、煤、植物等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及应用技术开发,推动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4. 烟酒及特色食品 加强对名烟、名酒重大工艺创新的科技攻关,解决名烟、名酒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提高其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特色生态农林产品和特色食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研发,为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5. 民族药业有效利用药用资源,加强药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民族药产品的重大工艺创新及新药研发,推动全省中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6. 信息产业 加快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积极发展高密度大容量信息存储、新型电子元器件设计制造、新一代数字视频和通讯等技术,提高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7. 先进制造业 加强装备制造业中的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装备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
8. 现代服务业 加快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推广应用,针对服务业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9. 资源与环境 开展优势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有效利用;加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重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环境监测和发展循环经济等相关技术的研发,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0. 交通、建筑与城镇化 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开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运输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结构、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应用、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加强城镇化科学规划,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11. 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围绕人口健康、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控、食品安全、气候及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煤矿重大突发灾害事故预测预警与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
(二) 重大专项
重大专项的具体实施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逐项启动,并根据需求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种植技术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若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新品种,并加快其规模化制种技术的攻关;加强农、林、草、果等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土改良综合技术的研究应用;研发推广节水、节地、节肥 等相结合的高效灌溉新技术、新产品; 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2.主要畜禽水产品种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 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繁育技术的改进,繁育具有优良性状和品质的猪、牛、羊等主要畜禽品种和特色珍稀水产品种,加快相关配套养殖技术及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促进畜禽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3. 特色农产品生产及食品安全 开展马铃薯、辣椒、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深加工及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加强食品污染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保障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提升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竞争力。
4. 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 加强煤炭无地质、环境、生态破坏的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开展煤层气赋存、涌出规律及强化抽放技术的引进、集成,提高矿井煤层气抽放率和抽放量;开发生物质能源,对小油桐、 芭蕉芋、马铃薯等具有地方优势的生物质能源植物进行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其提取、转化艺及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发;围绕原材料生产、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开展高寿命、高比能新型电池制备技术及产品研发。
5. 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重点解决铝、钛、镁、稀土等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冶炼及成型加工技术,解决镓、铝、钛等金属的提纯技术,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6. 聚合物材料及制品 重点解决无卤阻燃技术、微孔发泡技术、超微细粉体改性聚合物技术及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研发系列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
7. 电子功能材料 以材料的复配协同技术、无铅化技术为突破口, 重点研发和制备导电绝缘浆料、特种电池材料、多晶硅等电子功能材料。
8. 名烟名酒产品 开展酿酒有机原料和优质烟草的育种与栽培、名酒生物发酵和烟叶醇化发酵工艺创新、名优酒香气成分及功能性成分形成机理及作用机理、卷烟烟气和酒糟、烟草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增强名酒、名烟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9. 新药及民族药 重视民族药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药用植物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药用动植物功效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药效确证等方面的研发,制定规范的原材料、产品质量标准,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民族药产品。
10. 新型电子元器件及信息存储产品 加强芯片制造、多芯片多层组件设计制造、低温共烧陶瓷(LTCC) 、焊粘接等技术和相关电子材料的研发,开发高频化、微型化、无铅化、低功耗、复合化和多功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对高密度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控制及磁记录系统可靠稳定性等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形成新型存储系列产品。
11. 关键零部件及成套装备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重点开展智能控制与集成、数字化制造、模块化和网络化设计制造等技术的攻关,加强制造业中的关键材料及其精密制造与加工技术和清洁生产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汽车零部件、油田测控开采装备等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装备的研发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12. (略)
13. 资源勘探及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低品位矿采选冶和矿石伴生有用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 减少 废弃物、 污染物的排放量, 开展优势资源的地物化遥快速高效勘察及矿床定位预测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率。
14. 精细磷化工新产品 以材料的电渗析法、 结晶法等净化精制技术和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制备及应用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电子级磷酸、磷系阻燃剂、高纯三氯氧磷等精细磷化工产品,推动资源 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
15. 煤化工新产品 加强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其改性材料、煤气化羰基合成、煤液化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开发煤化工新产品。
16.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针对不同喀斯特生态类型区的石漠化,加快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攻关和推广应用,开展生态林草等经营管理技术、商品林草等培育技术的研究,形成生态保护与应 用开发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建立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推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区的试验示范。
17. 地方性氟砷中毒的防治 加强地方性氟砷中毒流行因素研究,重点研究氟砷中毒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
18.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建设研发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学数据、信息与科技文献资料共享平台、公共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共科技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药、农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政策调控和资金引导,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对科技条件资源进行重组和系统优化,推动全省科研设施的共建;制定科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的引导和调控政策措施,促进科技设施、科学数据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 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投入,加强考评,增强公益类科研院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意识;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集聚、知识传播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促进科学知识、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与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快和完善农村 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农业专家大院等的作用和功能,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建立科技服务 “三农”的新体制、新机制;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快建立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大科技投入,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条件
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贵州省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管理条例》,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原科技三项费)占同级财政年度预算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为:省级财政 2%以上,州(市、地)级财政 1% 以上,县(市、区)财政 0.5%以上;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减少交叉重复,新增的科技 投入集中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按渠道不变的原则,鼓励和要求在现有其它财政投入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成果转化及科技人才团队建设;调整计划体系结构,改革计划管理方式,设立科技重大专项, 围绕重点,集中投入、持续投入,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科学普及、基层科技工作等方面的投入。
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导力量;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降低风险投资机构准入门槛, 吸引社 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贷款担保机制,健全中小企业贷 款担保机制;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的支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三)加强合作创新,有效整合和利用科技资源
在财政科技投入中划出相应资金,用于促进省内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种科研计划对产学研联合申报的跨学科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和重点支持,促进产业、技术、人才的聚集及互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吸引 国内外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成果转化孵化器等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和发展载体的建设,搭建资源整合、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
依托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科技人员参与贵州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加强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著名大学、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在我省设立科研分支机构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基地。
(四)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竞争合作的有效机制。围绕我省经济、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加快建设创新人才团队。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快引进、凝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面向基层需求,培养、集聚一大批从事科学普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科技工作者;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人员到我省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凝聚和形成一支适应我省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加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竞争和流动的机制及环境,引导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调整科技奖励导向和重点,制定鼓励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技术要素等参与收益和分配的相关政策,维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 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五)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强化政府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 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科技进步的领导职责, 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领导干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科技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加快科技发展和改革中相关政策的研究,注重科技政策和产业、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加快制定和落实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 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政策缺项,推进科技发展及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调整计划体系结构,突出重点,减少重复交叉,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诚信、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培育、完善、规范科技中介市场,扩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加强科技评估,建立科学的科技投入评价及考核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促进专利的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维护知识产权持有者的合法权益; 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的全过程。
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推进公众对创新的理解和支持,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技宣 传和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及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先导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