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热点>>正文

首波来袭!华中科技大学九名教师揽走180万大奖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2016~2017学年度

课堂教学卓越奖、优质奖已火热出炉

其中9名教师荣获“课堂教学卓越奖”

每人获奖励20万元

16名教师荣获“课堂教学优质奖”

每人获奖励5万元

1

校长丁烈云院士表示,针对课堂教学专门设立的课堂教学卓越奖、优质奖,每年评选一次,且奖励力度大,正是学校一直以来重视教学、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立德树人的突出表现。他说,学校一直秉持“学生是立校之本、学者是立校之道、学术是立校之魂”的理念,大学里的学术包括发现知识、传授知识和应用知识三方面,其中传授知识就是教学,也是学术活动。同一门课程、同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来授课,效果就会不一样;要想把每节课上好,就必须下功夫钻研、把握教学规律、全身心投入。因此,学校近年来通过专题研究、加大投入、机制保障等系列有力举措,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鼓励教师站好三尺讲台。学校希望通过树立教学优秀榜样,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教师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地投入课堂教学,潜心研究教学,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经过学校评审委员会评议,在2016-2017学年度,25名教师成为首届课堂教学卓越奖、优质奖获得者。其中数学学院吴洁,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帅,机械学院王书亭,生命学院杨广笑,电气学院陈德智,自动化学院周纯杰,土木学院杨新华,法学院尹建国,工程科学学院刘劲松9名教师荣获“课堂教学卓越奖”;计算机学院张爱华,生命学院杨英,材料学院单斌,能源学院许国良,光电信息学院杨晓非、朱广志,电信学院邓天平,数学学院汤燕斌,物理学院李智华,管理学院夏新平、陈卫华,人文学院张瑛,新闻学院彭媛,外国语学院易路,基础医学院汪海婴,体育部井玲16名教师荣获“课堂教学优质奖”。

下面,小科将带你走进9位

“课堂教学卓越奖”获奖教师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

吴洁

教授,数学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352学时

在日常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吴洁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为前提,有针对性地找到课程与学生最贴近的契合点,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详尽的细节描述、本质的归纳点拨开展教学。与此同时,为了方便课后对学生作业进行辅导,她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便利,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自2014年教务处公布学生最满意课堂评选结果以来,吴洁主讲的课堂次次上榜,学生评分长期在数学学院名列前茅。

闫帅

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216学时

闫帅希望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努力,“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政治学常识流行起来”。他实地走访、深入基层,提升自身教学经验;他与诸位师长合作教学,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引入时髦的弹幕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他布置的作业,被学生称作“让人愿意去做的作业”。

  闫帅通过轻松幽默、富有哲理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到了课堂的魅力,让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学所感,让课本上的知识成为了学生生活中可知可感的鲜活事例。

王书亭

教授,机械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148学时

在《机械设计》《现代设计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王书亭努力贯彻、实践从基于几何的设计向基于性能设计的理念转变。在此基础上,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关联” 意识,让大家形成“大工程观”。通过突出基本内容教学,他从问题入手,加强学生对知识本质感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他还结合科研实际,引入工程应用背景案例,培养学生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王书亭希望通过处理好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性与创新性、理论系统性与工程实践性、基础共性与专业个性这几组关系,以达到机械设计思维、知识与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要求。

杨广笑

教授,生命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156学时

在杨广笑承担的4门本科课程教学任务中,他有4个一以贯之的教学原则:选最好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好第一堂课;认真讲好每一堂课。秉持这样的原则,杨广笑教授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了学生口中“气氛活跃、讲解精辟、面向学科前沿”的精品课程。

陈德智

教授,电气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132学时

  陈德智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的热情比单纯地学会技巧更重要。秉承这一理念,他希望在课堂上用热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求索的兴趣。对本科生,他会加强基础,引导思考;对研究生,他则更加强调知识的综合与灵活运用,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陈德智会及时地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电磁场与波》这门课从过去仅有20余人选修的小课堂扩展为电机、电工、高压、强磁场、应用电磁等多个方向学生的基础课,每年还会有50至60人前来选修。

周纯杰

教授,自动化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104学时

周纯杰教授的《C语言程序设计》以传播知识为出发点,以达到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在大一学期,通过科研教学融合,周纯杰主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点、规范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的技术理念。在大一进入大二的暑期阶段,通过C语言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在该课程大二的最后一阶段,通过C语言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意识,以完成人格塑造的目标。

杨新华

教授,土木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128学时

学生评价杨新华的授课“善于从问题入手”“喜欢把正在讲授的知识跟以前的知识串起来”。这些正是他在《疲劳与断裂》课堂上精细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杨新华认为,上好一门课,首先就是要建设丰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精细化的多媒体课件,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前提。而问题引导,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举例子、打比方、就地取材做演示,将课本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以突破重难点。

尹建国

副教授,法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160学时

尹建国在课堂上引入了案例教学与分组讨论。通过两次小组讨论、学生逐一汇报、教师逐一讲解、总结等环节,引导培养法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生动法学知识的实践者,培养大家敢于发言、善于表达,增强公开表达的自信心和基本技能。

  为了让学生对法律职业早日形成成熟的认识,尹建国推行体验式教学,通过校律互动、校法互动教学,将实体法、法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法律执业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更好地完成“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目标。

刘劲松

教授,工程科学学院

全学年共计授课120学时

33年的教龄,让刘劲松对课堂教学颇有感悟。他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的?”他用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答案——老师的乐趣在课堂。而只有热爱上课,耕耘讲台,才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刘劲松有一封珍藏多年的学生匿名邮件。这位2004级学子在信中向他写道:“您幽默的风格,平易的作风,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象!甚至于把枯燥的哲学也能渗透进入并讲解得有声有色。这,只有您才能办到!”

刘劲松则说:“作为老师,没有什么比在课堂教学上能得到师生的肯定更让人欣慰。”

   来源:潜心育人的华中科技大学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