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热点>>正文

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平台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全面贯通

吴小林


[摘 要]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制度设计和有效平台,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产教融合平台,要通过党建引领、团队共建、平台共筑、难题共克、人才共育、成果共赢等措施,打通学科、产业、人才之间的壁垒,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高校应有贡献。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集中表达、统筹部署,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三者地位、作用、价值、功能的准确把握,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出了明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极具战略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准确把握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系统集成、深度融合的高度期待和战略谋划,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贯彻落实的实际工作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贯通融合,突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对接、统筹落实、紧密结合,着力突破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卡点堵点瓶颈,着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联通畅通融通,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更大贡献。其中,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制度设计和有效平台,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的关键在于协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坚持党建引领、团队共建、平台共筑、难题共克、人才共育、成果共赢,有效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打通学科、产业、人才之间的壁垒,切实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征程。


坚持党建引领,深刻把握“国之大者”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校企双方人员的融合,而人员的融合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组织凝聚和保证。校企党组织共建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校企双方党组织通过签署共建协议,紧紧依靠党组织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将双方的骨干人员有效地团结凝聚起来,持续深化校企资源的协同互补,推动形成“要素融合、渠道融通、资源融汇”的生动格局。


党组织共建可以通过采取组织生活联学、主题党日联过、共建“大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业务工作研讨有机结合起来,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校企工作实际紧密对接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持续提升理论素养和视野格局,将“国之大者”和自身职责有效衔接,不断激发党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团队共建,自觉服务国家战略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校企双方团队的建设,而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共同目标的确立。校企团队共建的目标就是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牵引,瞄准学科前沿领域等方向,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安全发展提供新引擎,为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校企团队的共建包括师资队伍的共建和科研队伍的共建。师资队伍的共建,重点是组建跨学科、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通过构建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纵向贯通式项目课程体系与横向衔接式理论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科研队伍的共建,重点是瞄准国家战略和企业急需,瞄准服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新的增长引擎,发挥高校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发挥企业工程前沿优势,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坚持平台共筑,构建全链条式平台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平台搭建,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的互补融合。校企共建平台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科研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培养造就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产教融合平台本质上就是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建联合研究院、产学研基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形式,定期开展科研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将校企双方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弥补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落差、企业基础研究力量的不足、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的短板,切实达到1+1>2的共建成效。


坚持难题共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的路径是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攻克科学难题和工程实践难题。双方联合攻关的关键是需求的对接和力量的整合。在共同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人才,特别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落地,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联合攻关可以采取校、院、团队三级联动的方式开展,按照“学校布局、学院牵头、团队推进”的模式,推动创新团队主动跟踪学科前沿,明确科学问题,深入企业找准关键技术,结合优势确定攻关难点,深化协同攻关。科研团队在开展攻关时,可以和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联合申报重大课题、重大项目,依托这些重大课题和项目形成协同创新团队,通过有组织科研,集中优势学科力量,产出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力和行业产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坚持人才共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产教融合的根本是培养人才,尤其是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科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需求脱节,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行业产业实际。人才共育就是要高校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行业急需,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快速响应国家和行业需求,不断提高对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的支撑能力。


人才共育一方面是学校要主动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资源,推动传统学科更新迭代,适应行业升级改造需求。另一方面,是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同时,从企业录取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攻读专业学位,为企业打造专业技术人才的源头活水。


坚持成果共赢,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校企双方共赢,即学校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企业的能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国内外竞争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校企双方共赢的最终追求,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校企双方成果共赢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只有校企双方基于优势和资源的互补性,通过满足对方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形成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系,实现发展共享、成果共赢的良好局面,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联动、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是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行业企业需求侧有机连接的有效途径,而人才、企业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和主力军。在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断,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平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高校应有贡献。


【作者吴小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原载2022年第2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郭乙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