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 实现大学与区域的共生发展
站在大学的视角看,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共生互动问题,就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与区域社会的协调、共生的问题,也就是大学如何走出“象牙塔”,立足学术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科研成果和文化引领。
顶天立地 把追求学术与服务经济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大学与区域共生发展的关系是“顶天”与“立地”的关系。“顶天”,是指大学对学术顶峰的不懈追求;“立地”,是指大学必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实践服务。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学术能力的强弱决定大学的层次、水平和发展潜力。
南京农业大学从“破解大难题,培养大人才”出发,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将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课题和培养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大人才,作为教学科研的目的与追求,最终实现了“顶天”与“立地”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
水稻条纹叶枯病,又称水稻“癌症”,是曾令南方粳稻区尤其是江苏稻区农民胆战心惊的名词。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在第一时间带领他的团队踏上抗病稻种研发的漫漫探索之路,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长江流域5000多万亩粳稻最终成功摆脱水稻“癌症”侵扰。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蔓延,动物医学院陆承平教授及时赶赴现场,用他七年潜心研究的成果首先确诊疫情,并率领课题组研制猪链球菌2型疫苗,为控制该病的暴发和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研究的成果牢牢扎根大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立地”。
科研“立地”也让追求学术“顶天”的教授和团队在研究之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2010年,万建民课题组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他们在控制水稻分蘖的新激素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成功站到该领域的世界最前沿。2008年,陆承平教授课题组“猪链球菌病研究与防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互利共赢 构建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共生机制
当前,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共生需要突破由于多主体、多目标,以及不同主体、不同目标之间的混淆导致的产学研合作低层次、低效率和表面化,找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协同和合作共赢的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体中,教师的目标是能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生的目标是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企业的目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营利能力。如果产学研合作不能实现多主体多目标的合作共赢,那么它就注定是短期、低层次、低效率的。
南京农业大学在构建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共生机制和模式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从最初走村串户的科技大篷车,到后来与江苏省连云港市共建“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再到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企业生产与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探索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协同与合作共赢机制。
“江苏省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学科)与江苏永禄肥料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中心是教育部工程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承担着国家科技部863、973、科技支撑、农业部行业专项等项目。在这里,开展科研活动,能够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它也是一个人才培养单位,70余名在读博士、硕士生常年这里学习生活,14名正副教授扎根于此。在这里,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实践找问题、立课题、提方案、解难题,根据各自研究的生物机肥品种不同,同学们被冠以“土豆博士”、“番茄硕士”等不同称谓。这样的毕业生都是就业市场的“抢手货”。“能学到真东西”,平台自然就成为同学们向往的“学习圣地”。
同时,它还是一个年产15万吨有机肥的行业领军企业,是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和推广中心,是国家级“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单位,开发“爸爱我”系列有机肥料产品30余项,市场遍布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
人杰地灵 推动大学建设追求更高层次
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江淮大地自三国之后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明清时期,江苏的粮、盐产量居全国之首,江苏的商品经济开民族工商业之先河,江苏的科举状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近现代以来,江苏也一直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丰盈的农作物品种,为南京农业大学建设一大批国家重点学科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南京农业大学不仅水稻栽培与育种研究处在全国乃至国际领先地位,而且在大豆、小麦、棉花、葡萄、梨、小白菜、油菜等众多农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方面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原因。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堪称“人文渊薮”、“文物之邦”。江苏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工程等各个领域,大师辈出,名家云集,群星闪耀,成果卓著。浸盈其中,大学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京农业大学正是依托江苏、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了“诚朴勤仁”的大学精神和品格。作为“全国文明单位”,2009年以来,学校连续四年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二等奖以上奖励。
“诚朴勤仁”的大学文化引领和推动着学校向更高更远前进。学校在肯尼亚设立全球首个农业特色的“孔子学院”,向世界传播中华农业文明和现代农业技术;倡议设立了“GCHERA世界农业奖”,引领世界农业与生命教育发展的方向。站在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的潮头,南京农业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培养农业创新人才、攻克农业领域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文明成为大学新的更高追求。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