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压力】自我调节丨不介意孤独,比合群更舒服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10日 09:53  作者:牟子坤  文章点击量:

这两年来,我给身边的很多同学留下的印象就是越来越不合群,原因是他们组织的很多聚会,每每邀我参加,都遭拒绝,反正我总是有一堆拒绝的理由。

但是每次拒绝的时候我又很紧张,拒绝完了之后又有些内疚。

因为每当我拒绝的时候,总能从邀请的人的言辞中听得出对我的揶揄、嘲讽,甚至不惜压上自己的“面子”来逼迫。

这显得我很不近人情,甚至有点自绝于众。

事实上,我回想我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背叛史,最早背叛的就是我老家同村的熟人,记得上高中后,我回家就不再怎么爱说话,和同村人见面只是礼貌性地打个招呼,而且整天窝在家里也不出门,这让同村的人觉得“我被书念傻了”。

这样的评论被传到我家人的耳朵里,好让我父亲没面子,后来我找机会就此和父亲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方才安了父亲的心,弥合了父亲受伤的自尊。

上大学后,不自觉地我就和几乎所有初中、高中同学切断了链接。

而现在毕业几年时间,我又不自觉地和大多数大学同学切断了链接。

每每不合群,总会被人说三道四,大多都是负面的评价,这让我内心也不舒服。

所以,我想尽可能从更深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不合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01-

不合群=没出息?


在中国文化中,“不合群”之所以被看做是一个很负面的标签,这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都离不开人情磁力场,在这个人情磁力场中,会“做人”是首等重要的事。

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先做人,在学艺”,即便到了大都市,父母把孩子的“人品”看得还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事实上,现在父母在意的“人品”和我们小时候被教导的“做人”是一回事。

所谓做人就是懂得人情世故,学会一整套由人情世故构建起来的社群文化。

说的再直白一点,“做人”就是一方面要懂得别人对你的心意,并且能够以对方期望的方式接受这个心意,同时你也要学会如何时时地向别人表达心意,也就是你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怎样“处处以对方为重”。

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灵魂的。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强调“二人”关系,也就是儒家文化宣扬的“仁”,你的心意有到对方身上,让对方能感受到,这就叫“仁”,也就是一个人只有融入到“三纲五常”这样的二人关系世界这才能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而单独的个体是不道德的,也是没有灵魂的。

中国人没有灵魂,也体现在中国人注重“身”而不注重“心”,也就是中国人往往通过照顾别人身的方式来表达心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劝吃”。

所以,在餐桌上“劝吃”、“劝酒”的过程就是对方向你表达心意的过程。

如果你推三阻四,就是不接受对方的心意,就是“不仁”,就是不会做人,也就是不道德的表现。

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也就了解了中国人为什么特别热衷于劝吃、劝酒,因为这是在争着做人,即便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大家努力的方向仍然是“安身”——住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这被孙隆基先生称作“安身竞赛”。

这让我想起我回我老家的时候,去邻居家闲逛,邻居给我发烟我不抽、倒酒我不喝、泡茶也不需要。

结果搞得这位邻居大妈极其慌乱,她的心意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她心里很不自在,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有点自恋受损。

所以她为让自己舒服一点,只能半带嗔怪半带慌乱地说:“你这人怎么这么尊贵……我该怎么招待你呀?瓜子你总吃嘛……”说着端出来一碟瓜子,我只能吃了,否则就是极其的不道德、极其的不会做人。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要学着拼命地做人呢?

我们前面说了,中国人的文化是由“二人心意相通”构建起来的集体文化,个体被严重压缩,并且个体往往被看做是不道德的主体,比如“孤男寡女”、“孤家寡人”都不是什么好词。

既然个体是不允许单独存在的,那么每个人就只能融入到群体里面去,而学会做人,就是合群的最有利手段,或者说要合群就必须会做人。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架构中,不合群就被看做没出息的表现。

因为合群的目的是为了能在社群吃得开,而吃得开的潜台词就是相互利用,只有合群了,你才能够利用别人,也能够被别人利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情”、“关系”。

所以,不合群,言外之意就是你没法利用别人,也不能够被别人利用,那这在由“熟人圈子”相互赖以生存的社会就很难生存下去,所以这就是没出息、没能力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特别能体会我父亲因为我不合群而没面子的感受,同时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不合群会遭人诟病。

可能有人要问:你分析的头头是道,你为什么就不能合群呢?


-02-

不合群,是成长必经历的阶段



尽管我想得很清楚,但是我就是合不来。因为,我在那些我“背叛”过的圈层里找不到身份认同,而我又不想过分压缩和委屈自己,所以没法合。

表面上看,说得好听一点,就像我老家那位邻居大妈说的,是“尊贵”;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架子大”,这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更是被大家所鄙夷的。

但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是我主动选择了和大家隔离,因为追求人格独立,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想被别人强制压缩,所以变得不合群。

也可以说,因为我不认同那些我“背叛”过的社群,所以我潜意识对那些社群有敌意,因此我把对那些社群的敌意投射为社群环境的不安全,所以我会觉得非常不自在。

就像我文章开头所说的,经常拒绝大学同学聚会,因为每次聚会的主题就是吃、喝、闲扯淡,而且每次都要花大半天时间,我实在是没法认同,所以这样的社群我压根就合不来。

人的成长,可能大抵上就要经历这么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都曾完全融入我们成长的那个环境,但随着成长,就慢慢“背叛”了。

所以再回到原来的社群里,就各种不自在,不舒坦,即便你努力去合群,去适应,也像裹脚女人走路一样少了些自然,多了些人为的不得已的做作,而且还有被他人诟病和非议的风险。

当一个人成长到第三阶段,或许就会多一份广阔和包容,没有了隔离、敌意,有的是一种真正的自我认同。

我尚未成长到第三阶段,所以我并未体会过第三阶段的美好。

但我确定无疑的一点是:一个人如果想要成长,就必须“背叛”过去,换言之,一个完全忠诚于过去的人,就无成长可言

不合群,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但不论好坏,都是个人内心的体验,不应该把不合群和没出息等同起来,尤其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或者不远的未来。

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密切社群(也可以称作“熟人社会”)正在被瓦解的时代。


-03-

密切社群瓦解,又该向哪里合群?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说,由熟人圈子建构的互帮互助、赖以生存的生态圈已经瓦解,逐渐被国家和市场代替,这场瓦解社群的革命正在向由夫妻二人组建的核心家庭蔓延。

即便在农村,平日的耕作已经实现机械化,需要别人帮忙的事情越来越少。

建房子有专门的施工队,按照工作时日照付工钱即可,即便办红白喜事这种需要短时间协调众多人数劳作的活动,也逐渐由市场解决,婚礼有司仪公司,饭菜有专门的大厨及服务队。

城市就更不用说了,原来依赖熟人社群才能完成的事,现在全部交由国家和市场了。

所以,在这个时代,不合群和没出息之间已经没有了任何联系,因为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在吃得开而吃熟人或者被熟人吃。

“不合群就等于没出息”的思想观念是在赖以相互生存的熟人社会形成的意识形态。

在密切社群瓦解,其功能交由国家和市场代理的社会里,人们对于合群的迷恋和需要,就像用奶瓶喂养的婴儿对妈妈乳房的迷恋和需要一样,只具有心理安慰作用,而不涉及谋生能力问题。

密切社群瓦解,核心家庭正在受到巨大威胁,作为个体的我们,又该向哪里寻找自己的社群安慰呢?

赫拉利创造了一个词,叫“想象共同体”,人们将会在“想象共同体”这个大社群里找到心理安慰。

比如,崇拜同一个电影明星的粉丝俱乐部,线上学习课程的微信群。

在密切社群逐渐瓦解的今天,我们或许更能理解“不合群是自己的事”。

不合群在今天仍然遭他人诟病,除了文化的因素之外,也体现了中国人边界不清的人格特征。

有人说“美国人像一锅生米,米与米之间有清晰的界限;中国人像一锅熟米,米与米之间界限不清”,所以像“不合群”这种纯属个体自己的事被他人非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个体自身角度来说,不合群,仅仅是指个体不向某一个群体认同而已,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是可以遗世独立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归属群体,哪怕是“想象共同体”。

当一个人背叛了过去的社群,而又未完全融入到新的社群之中时,自我同一性就会受到威胁,比如新到国外的留学生就面临这种考验。

事实上,随着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逐渐走向融合,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受到自我认同的挑战,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社群和归属。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不合群,都不再是不道德的,更不应该是没出息的,合群亦或者不合群是个体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如果你非议别人的不合群,那是你忠诚中国熟人社会文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你自我边界不清的表现。

事实上,就单个个体而言,不合群,是对过去的背叛,也是成长的开始。



-04-

小弯钩说


作者所说的“不合群”,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的过程——不断摒弃过去的一些观念、行为方式。

这种“背叛”可能是当我们参加工作走入社会多年后,再回头看学生时代的自己,不免发出一声感叹:那个时候真幼稚啊/那个时候想的还是太简单咯。

常常被骂“不合群”,心怀愧疚多年,现在想想,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有我自己的选择罢了。


作者简介:牟子坤,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小学教师,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个案咨询累计达500小时。来自微信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文章转载自: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389356



上一条:【情绪与压力】自我调节丨“说实话,我特别讨厌自己。” 下一条:【情绪与压力】情绪自测丨五种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你是否中枪?

九州网页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九州网页版学工楼一楼

电话:0851-8817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