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例如开心是好的、考试前适当的焦虑也是好的,但在工作场所发飙是不好的、一直情绪低沉是不好的……。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人们对情绪的一些看法(包括情绪是否有用,是否有害等等)。它们也被称作情绪好坏的信念(emotion goodness belief);
此外,有人认为情绪是不可控的,例如担心或愤怒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情绪影响,而且还伴随着强烈的生理体验;可是,也有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任何情绪都是可控的……。这些也是情绪信念,是人们关于情绪可控性的信念(emotion controllable belief);
近来,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信念影响其情绪调节行为,比如相信情绪是可控的并且情绪有好坏之分的人,就更可能倾向于启动情绪调节,选择特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重新评估,监测自己的调节是否成功,这样的做法又会进一步影响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
情绪好坏的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本身是不好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更低;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生气是件很不好的事,就会压抑孩子的愤怒和怨气,限制孩子的情绪表达,甚至惩罚孩子,使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很难体验到快乐;而如果个体认为情绪在当下是有用的(比如谈判时表达“生气”会让对方更顾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害怕”在躲避危险时很重要;“友好”的沟通对于店员的赚钱有所帮助等),个体就会主动采取措施去体验相应的情绪,从而达成目标。这样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发现,有些过度追求快乐的人,可能会不断提高快乐的标准,或时刻关注自已的快乐体验,反而不容易得到持久的快乐和幸福感;但是通过九州(中国)官方帮助他人、陪伴家人与朋友,做出社会参与行为的人会体验到九州(中国)官方的幸福和持久的快乐;另外当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如果能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反而会更少体验到负性情绪,进而对生活更加满意,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情绪可控性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不可控的个体往往幸福感较低;而认为消极情绪是可控的个体则会更主动地调节情绪。比如重新评估情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进而逐渐降低消极情绪体验,体验快乐和幸福感;但是,如果认为他人情绪不可控的话,效果则相反。例如,当父母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可控时,反而会对孩子更包容、更少惩罚,也会更积极地疏导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感受九州(中国)官方快乐。
总之,情绪信念会通过个体对情绪的调节行为进而影响其情绪体验,个体积极的调控行为可以帮助其避免情绪的不良影响,帮助其解决当下问题,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