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爱国,男,1963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九州网页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从事地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研究方向: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
提到“我的成长之路”,一时语塞,细想应该从小时候说起。
我出生在中国的汞都——铜仁万山,父母是旧社会就到万山的目不识丁的矿山工人,没有值得炫耀的身世,家庭很贫困,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受世俗偏见。虽然我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都很好,但由于家境缘故,没有人看得起我,无法融入周围环境,造成了自己封闭、自卑、内向的性格,不敢与人相处,没有朋友。记得1981年,我考上了贵州工学院地质系矿产普查及勘探专业,有的邻居还认为不可能。上了大学后我不敢与人交往,直到大三、大四,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是地球科学,研究地球、与大自然打交道,明白了所有人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很渺小的,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高贵或卑贱,大自然都会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大地厚德载物。理解了这些,才慢慢增强了自信心,才学习与人交流,这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我的所有朋友是从上大学后才结交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考上研究生,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后,我深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是我的短板,因此,只要有锻炼机会,我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各项科研活动,不怕苦、不怕累、不求报酬,慢慢培养了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同时也收获了一些重要科研成果。1991年在山东牟平县王格庄乡辉寨村找到混合岩、花岗岩剪切破碎带中蚀变岩型金矿。1995年在乳山县崖子乡蓬家夼村发现产于中生代、陆相、未变质含碳岩系的蓬家夼式大型新类型金矿床,建立该金矿成矿模式,依此模式在胶莱盆地找到新的盲金矿床。我提出蓬家夼式新类型金矿床是沉积——改造作用形成的成因观点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1995年以后,我将科研工作重心转向对贵州金矿、高砷煤矿等研究。自己的勤奋和成绩获得肯定,2002年,我被评聘为教授。
为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2004年,我以41岁的“高龄”考上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既要照顾小孩又要兼顾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还要完成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我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查阅文献、构思撰写博士论文,8点钟上班,没有节假日。我的博士论文首次运用峨眉地幔热柱活动理论,研究贵州卡林型金矿成因,获得成功。2007年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2008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地区找到次火山岩型钼多金属矿床。2009年到2013年,通过多年勘查地质工作,在晴隆县沙子镇一带发现超大型锐钛矿矿床,为贵州首次发现钛矿床,也为国内首次发现这种类型的锐钛矿矿床,填补了贵州没有钛矿资源的空白,对于重新认识、评价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有重大启迪意义。我申报的“贵州首次发现钛矿床——晴隆沙子大型锐钛矿矿床成因机制研究”,于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11年,我被贵州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工作以来,我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总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完成情况良好,获得有关专家好评。我还先后对金、锑、汞、铅、锌、钛、铜、锡、铊、萤石、煤等矿产进行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和环境影响研究,在核心及其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同时,积极承担地质类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共计担任地质类本科生6门课程、硕士研究生4门课程、博士研究生2门课程的主讲,教学效果好,获得学生广泛好评,被学生评为“心目中的好老师”。作为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3人。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一个社会微尘慢慢蜕变成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大学教授,过中艰辛难表。但是,专业改变我的人生态度,使我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勇气,找到了人生的目标,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变得开朗、自信。我要感谢我的专业,它带我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我要感谢经历心酸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它让我深刻理解了社会的内涵。转眼已过天命之年,我深深领悟了:成功时绝不能得意忘形,做人做事要接地气,学会坚强学会自立。我不羡慕雨过天晴的美丽彩虹,更愿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塘莲蓬!感谢专业!感谢岁月!感谢生活!
〖责任编辑:巫敏主编:詹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