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部
 
 
 
 
热点文章
 
  新闻详细页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精彩专题>>正文
 
传统文化:让道德教育感化社会
2016-09-26 08:43   审核人:

传统文化:让道德教育感化社会

来源:理论网 作者:刘余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在道德建设领域,却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表现在家庭领域:儿女不孝、甚至打骂父母;兄弟因财产纷争而吵上法庭;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不断攀升;因为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所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率日益提高……诚如孟子所言:“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些现象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严重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近年来,广东黄河慈善福利会秉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办班教学的方式成功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融入实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3年6月,中共潮州市潮安区委在黄河慈善福利会设立“潮安区黄河道德讲堂”,使之成为潮安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为潮安区道德讲堂建设提供了成功模式。截至2016年4月,“黄河道德讲堂”已开办传统文化公益学习班一百多期,参加学习的学员三万多人,其中各级领导干部1万多人。通过七天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员们真正认识并反省了自己的过失。结果原本不孝顺父母的,变得孝顺了;本来打算离婚的,不再离婚了;要报复社会的,不再报复了;吸毒的,彻底戒掉了毒品;上访的,不再上访;贪污受贿的,改邪归正了……

孝道是学习班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用身边的真人真事启发和感化学员重新认识人伦道德之美,让学员深刻体会孝道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明白“诸事不顺因不孝”的道理。经过学习,所有学员都深受感动,孝心和爱心被启发出来。他们纷纷反思自己在行孝、尽孝方面的缺失,对今后如何经营家庭、发展事业、收获幸福人生充满了信心。

一位来自广东潮州的学员刘某某,在5岁那年,他的父亲失手打翻了燃烧着的酒精容器,灼伤了他的脸。年少的他,误以为父亲是故意的,从此怀恨在心。20多年来小刘愤恨难平,父亲的歉疚他不接受,父亲的关心他一概拒绝。通过学习,小刘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明白了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道理,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立志改过自新,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有道德的人。在课后的分享会上,小刘紧握麦克风,声音颤抖地说:“我从来不知道孝为何物,甚至动过杀父的念头……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我知道了俞公50岁都能改过自新,而我才20多岁,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讲到最后小刘已泣不成声。类似的感人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黄河慈善福利会的教学活动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支持。2014年11月,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把“黄河道德讲堂”设为“广东省潮安家庭道德教育基地”,成为广东省首个专门弘扬家庭伦理道德,促进夫妇和睦、家庭和谐的示范教育基地。2015年10月,“黄河道德讲堂”又被《人民日报》海外网设定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心潮安活动基地”。

“黄河道德讲堂”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其从事的道德教育是符合规律的。就道德教育先后次序而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道德教育必须以孝为根本。

孝之所以重要,因为人生在世,对自己恩德最大的无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如果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报答,那么还有谁的恩德值得人念念不忘呢?所以人不孝父母,就不能树立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取而代之以“利害”的原则为人处世,往往导致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所以古人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提醒。《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论语》亦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心是培养仁爱之心的原点。

可见,伦理道德教育以孝为根本。孝道是道德大厦的基础。而我们长期倡导的“雷锋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道德大厦的第四层、甚至第五层,如果一个人不孝父母,就等于建设大厦却没有树立地基,只能建成“空中楼阁”,培养出一些伪君子。这就是为什么“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走的原因之一。“黄河道德讲堂”坚持以孝为本,加强道德教育,破解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的难题,为实施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找到了一条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父慈子孝”,强调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教导,儿女对父母的孝敬、感恩,最容易开启人的善心,是符合天性的教育。而将“孝悌”推广开来,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互爱,这种互助互爱之心向上提升,才可能培养出仁爱之心,建成古人所谓的“大同世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国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在《论语》中,孔子把“富之,教之”作为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正是这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治国理念使得中国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保持了和谐统一的局面。这是因为,伦理道德的教育具有法律和监督机制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仪道德的教化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第二,可以避免“民免而无耻”(《论语》)的现象,即人民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免于做坏事,但是没有羞耻心,甚至还以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为荣。第三,可以避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的现象,即法律的条款越来越细致,但是违法乱纪的人却依然众多。第四,能达到高于“不敢欺”和“不能欺”的“不忍欺”(《史记》)的治理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伦理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传统。虽然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也是靠“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但是在西方,是由教会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正是长期宗教教育的熏陶,培育了西方诚实守信的公民素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仅仅把西方国家的一些制度搬到中国,会产生“异体移植”“水土不服”的弊端,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与之相比,“黄河道德讲堂”的办班教学之所以在短短三年中就取得显著效果,就是因为其教学模式契合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点。“黄河道德讲堂”的成功实践证明: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从孝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刘奇葆同志强调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好孝敬教育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黄河道德讲堂”的成功实践证明: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以孝为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孝为本,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以孝为魂,汲取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才能破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关闭窗口
 
 
 
 
 学校主页 | 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思政教育 | 学生管理 | 资助管理 | 国防教育 

2011-2015 @Copyright 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党武镇博士路 邮 编: 5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