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将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是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中央审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成立4年多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审计领域重大工作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断强化,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加快形成,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得到了明显加强。审计工作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度聚焦党中央重大工作,其政治性、系统性、建设性明显增强,党领导审计工作这一重大制度创新的优越性正在得以体现。实践证明,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审计更好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二是审计监督效能得到极大提升。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整合优化审计监督力量,聚集审计主责主业,科技强审步伐不断加快,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以“能查能说能写”为核心内容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有效提升了审计监督效能,审计盲区、死角越来越少,揭示问题和风险隐患更加精准、更加及时,审计的综合效应、震慑效应越来越大,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引领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军地联合审计取得了新进展。
三是审计整改取得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特别是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新修订的审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各方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审计机关不仅在审计查问题环节动真碰硬,而且在审计整改环节也毫不含糊,屡审屡犯、屡改屡犯的顽疾初步得到整治,虚假整改、纸面整改问题得到纠治,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审计机关的较真中逐步得到解决。
四是监督合力彰显威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切实加强了党内监督主导下的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这方面有大量生动的实践。无论是制度成果、还是实际成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初步做到了重要计划共商、重大问题线索共查、监督成果共享、问题整改责任共担,有效节约了监督资源,放大了监督效应。新修订的审计法在加强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方面,在原审计法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更加明确规定了被提请协助的机关依法予以配合的义务,如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关、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有关机关应当依法予以配合。”此类规定,有利于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机关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近十年审计工作的变化,是全方位、深刻且持久的。
第一个显著变化是,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看,审计监督越来越成为党加强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永葆青春和先进性的强大支撑。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一样,两者本质上都属于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敢于刀刃向内的宗旨是高度契合的。审计监督的目标、对象、范围、内容、结果利用和公开,特别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越来越关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越来越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审计机关没有自身利益,始终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中心工作,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开拓创新,通过查“钱袋子”“账本子”,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审计震慑效应明显,审计利剑高悬,对加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指挥和坚强领导下,审计监督体系具有了高度的政治权威和制度权威;二是随着审计作用发挥越来越充分,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审计震慑作用和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在公众和社会层面具有了更高的公信力;三是随着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尊重审计结论,更加自觉、更加坚决地整改审计查出问题,社会各界也越来越认同和尊重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
新时代审计迎来新发展,审计科研工作面临新要求。
一要聚焦“全面转型”,加快向应用型研究转型,推动做实研究型审计。具体而言,要实现“四个转变”:在研究对象上,由重点研究审计自身转变为重点研究审计对象;在研究内容上,由发散研究转变为聚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审计中心工作和重点审计领域;在研究方法上,由偏理论研究规范研究转变为重实证研究,从重理论阐释转变为重数据、事例支撑;在研究时效性上,由四平八稳、长周期研究转变为重时效、重短平快项目,围绕审计立项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开展各有侧重的研究。在研究成果使用和转化上,由原来指向不够明确转变为非常明确,使用对象就是决策者和审计实务部门。
二要聚焦“守好阵地”,狠抓队伍的政治建设,持之以恒打造一支让署党组始终放心的审计科研队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多措并举,加强对审计科研队伍意识形态的管控,进一步强化审计科研队伍的思想纯洁性和政治可靠性,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增强队伍的紧迫意识和居安思危意识,巩固近些年“抓党建、转作风、促科研”的成果,营造风清气正、人人奋勇争先、勇于奉献、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学术生态。
三要聚焦“能研会写”,狠抓青年科研人员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切实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多选派青年科研人员参加调研、审计实践、审计培训、机关专项工作等,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九州(中国)官方深入了解审计实践、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机会,补齐审计实践短板,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提升攻坚克难能力,提供过硬的审计科研成果。改进科研管理机制,完善岗位目标责任、业绩考核制度,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聚焦“管用好用”,狠抓审计科研成果质量,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署业务司局、特派办、派出局的协作,对重点问题联合攻关;进一步改进《审计研究报告》的审核机制,健全业务司局、特派办、派出局征求意见制度。提倡短、实、新的文章,努力推出九州(中国)官方管用好用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作出九州(中国)官方贡献。(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所长 姜江华)
来源:中国审计报(本文内容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