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人才优势,立足贵州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围绕贵州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乡村振兴,尤其是在中药材、食用菌、精品水果、烤烟烟叶、小型山地农机研发推广、农旅规划等方面深入实施科技、智力振兴,并做出了应用贡献。
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通过科技助农、规划先行、人才助农“三轮驱动”,助推农村产业增产增收。近两年,投入科技振兴经费近130万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配套资金90余万元,开展技术帮扶培训700余人次。
在开阳县张家湾村试车教师团队研发的水稻收割一体机
广大师生聚焦贵州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精品水果抗病增产、羊肚菌种植、中药材种植等方面持续发力,在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攻克产业技术难题上做文章,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作技术上的支持。学校派出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深入田间地头,对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一、科技助农,立足优势做出特色
由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龙泉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科研+企业+合作社”模式,采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联合选育的六妹羊肚菌新品种‘贵云58号’和‘贵云105号’,在花溪区马铃乡示范种植130亩、开阳县楠木渡镇示范种植50亩。按照当前羊肚菌每公斤120元的市场收购价,预计亩产值7万元,纯收入达5.7万元。在修文县大石乡猕猴桃种植基地,发现施用从蜂蜡中提取的三十烷醇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猕猴桃抗病增产,目前已经示范推广使用面积达30亩;在黔西南州,通过烟叶接种AM真菌进行菌根苗技术推广应用,使烟叶产量增加8Kg/亩,产值增加200.3元/亩,新增利税202余万元。
在赫章县双坪乡指导当地企业和农户种植半夏
在被誉为“半夏之乡”的赫章县双坪乡,该校为当地企业提供半夏、附子、珠芽蓼、魔芋、板蓝根、前胡等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目前帮助当地企业扩建半夏种植基地到8000亩。在该校的专家团队的帮助与大力支持下,公司正逐步规划启动“乌蒙山生态药博园”建设,积极倡导和推行中国特色的中药材标准体系、追溯体系,在标准化、质量及品牌的打造上下工夫,打造增值链,使中药材产业往药旅一体化、大健康、大养生等方向发展,提升产业价值,带动产业长久持续发展。2020年基地预计土地分红将达到600万元,农民务工工资1500万元左右,带动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的农户通过劳动增加收入。
大学生进行春耕实践
针对丘陵山区小地块地形特点的纯电驱动履带式鲜烟叶田间搬运机能有效解决烟叶种植地上垄间距较小、传统搬运车不易转弯或掉头的功能,该校教师研制的多功能穴盘播种机,集自动化放种、多模块管理、流水作业一体的功能,能使育苗过程机械化,提高育苗播种效率,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针对云贵川省份水稻种植山地面积大、耕地田块小、坡地多、平地少的特点,研发了一款小型水稻联合收还一体机。该小型山地多功能水稻收割一体机具有通过翻转犁耙将泥土翻转覆盖住落入沟槽的水稻秸秆实现水稻秸秆翻压还田、并能自动测算出亩产量的优点。使用本项目的小型山地多功能水稻收还一体机进行水稻收割,不仅能很好地解决水稻秸秆的还田问题,而且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性质、减少下一年施肥量。在水稻种植中使用本机不仅能减少农民的种植费用,还能提高8%以上的亩产量;同时得到的水稻产量、秸秆还田量、施肥量等数据有利于实现水稻种植的数字化管理。
二、规划先行,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团队编制湄潭县黔北民居示范工程建设图集
为传承黔北地域文化,彰显黔北人民智慧,该校土木学院教师团队编制了《遵义·湄潭县复兴镇观音阁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初步设计》。积极参加全省宜居农房建设工作,承担贵州省各市(州)、县(市、区、特区)城镇老旧小区2019年至2021年431个改造情况评估工作,覆盖9个市(州),编制《湄潭县农房建设图集》《铜仁市苗族、侗族民族特色农房建设图集》《典型传统侗族民居改造方案》。
“红色岩溶”景观
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团队在武陵山脉发现罕见地质地貌,首次将其科学定义为“红色岩溶”,目前已查明“红色岩溶”地质遗迹特征分布,并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历史,编制了“红岩、红色、红苗、红枫”文化旅游区概念性旅游规划,提出打造“一环、三带、五心”的规划理念,农旅规划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受到当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为惠水县好花红村编制《惠水县好花红镇红玫福苑乒乓文化主题生态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为锦屏县14个村编制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规划。其中,东庄村、令冲村、新化寨三个村落均被认定为“黔东南州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开设实施贵州旅游产业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高级研修班,共计培训人员80人次。
三、人才助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学校累计派出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各类高层次人才130余名下基层开展社会服务。深入一线开展产业调研、专题培训、田间讲学、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研究及基层党建结对帮扶等工作。仅2021年,派出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驻村书记近50余人。帮助驻村地打造欧标茶园基地1.5万亩;建立五倍子集成增效示范基地350亩;与老干妈签署协议种植500亩灯笼辣椒;种植烤烟100亩、水稻1180余亩、生姜200亩、刺梨150亩、药材基地100亩、油茶基地110亩;养蜂300箱等。据统计,上述产业可为669户(1871人)提供稳定收入。当地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次),推广新品种4项,新技术5项,培训技术二传手100余人次。
专家对羊肚菌新品种进行测产验收
下一步,依托该校的“农村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将有效整合“贵州省机电情报所”和“贵州农机化促进中心”相关职能,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紧紧围绕服务校企融合、农业重点特色产业、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等领域,建立供需共享信息平台和科研人才资源库,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写好咨政文章,争取将其打造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人文社科研究型智库,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支撑作用。
同时,结合该校学科专业人才优势,有选择地组织力量参与贵州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的茶、食用菌、精品水果等农业重点产业进行项目攻关,继续围绕中药材、食用菌、精品水果和小型山地农机研发、乡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入开展应用和推广工作,积极探索富有理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全力助推贵州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图 九州网页版,九州(中国)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