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生活中的心理学理论丨别再被“鸟笼”套牢了——鸟笼效应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25日 15:32  作者:杜小麦  文章点击量:

别再被“鸟笼”套牢了

作者:杜小麦

来源:壹心理网站原创,网址:https://www.xinli00

搬新家前,我们看上了一件打折的酒柜。虽然酒柜的尺寸跟新家并不相符,家里也根本没几瓶红酒需要储存。


最终敌不过低价的诱惑,我们还是买了这款酒柜。


搬家后经常有朋友来做客,几乎所有人一进门都会被这只巨大的酒柜吸引,不仅要靠近酒柜细细端详,并扭头询问“有没有好酒”。



问的人多了,我们也觉得真该买几瓶好酒来装点酒柜了。


后来,我们决定批量购买一些装饰品和红酒来装满酒柜,并一度为挑选什么价位的红酒大伤脑筋。


真正爱酒的人是为了酒才买的酒柜,而我们显然是为了装满酒柜才买的酒。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我们嘴上说着要断舍离,但总是不停地添置各种毫无用处的东西。比如女人买了一件新衣服,却还是觉得没有衣服可配,并以此为借口还要再买几件;网购达人们喜欢618、双11时囤货,凑满减买来的东西,通常不是放过期就是闲置。

会什么要买那么多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呢?因为人们总是会陷入“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称作鸟笼逻辑。


“鸟笼效应”是由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的,源于他跟朋友的一次打赌。


1907年,詹姆斯与他的好友卡尔森打赌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当然不以为意,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鸟。


几天后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为好友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依然不以为然,表示“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从此以后,只要有客人来拜访卡尔森,看见书桌旁空荡荡的鸟笼时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卡尔森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没有办法的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自己从来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预言实现了。


好友卡尔森被詹姆斯的“鸟笼”完全套牢了,自我的意识消失、陷入被他人操控的结果。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才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因为看到鸟笼,人往往会产生惯性思维联想到鸟,而且这种联系在潜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极少有人认为,鸟笼可以放在家里作为装饰品,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定势。惯性思维在某些方面的运用意味着效率,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成为一种刻板思维。


人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往往就容易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即便自己处于清醒的状态,当周围人都有这样的逻辑,出于心理暗示和心理压力,自己也会被鸟笼效应所困,继而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





那该如何打破鸟笼效应呢?


首先要打破惯性思维。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意见和看法,重新整理自己的认知思维,独立思考,了解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摒弃其它多余之物。


其次要正确看待他们的眼光。


卡尔森因厌烦他人的询问和怀疑就买了并不想要的鸟养在鸟笼里,我们何尝又不是如此?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形成心理压力,过于在意别人的评论和看法使内心感到不适,而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


其实每个人的审美和想法都不尽相同,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评判,我们要做的是保持理性头脑,不要盲目跟随。


凡事都有两面性,鸟笼效应的影响也一样。如果能利用鸟笼效应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反而能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学讲师讲到“鸟笼效应”,经常会举到几个实例:


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联系到读书。我们可以将书柜里未拆封的书打开放在床头,每晚临睡前可以拿起来翻阅几页,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每日阅读的好习惯;


想学吉他就买一把吉他放在容易看见的地方,只要空闲就可以拿起来拨弄;


想练字就买一只精美的钢笔放在书桌上,有空就提笔摘抄,渐渐开始练字。


生活中类似这样正面引导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都有待你去发掘并积极尝试。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拒绝被套牢,积极利用鸟笼效应,相信你会生活地更加自在。


上一条:【心理常识】精神卫生丨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一集:抑郁症 下一条:【心理常识】心理科学研究丨与焦虑表达有关的新兴脑机制研究

九州网页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九州网页版学工楼一楼

电话:0851-8817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