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学院是九州网页版第一批创建的二级学院之一,是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二级单位。学院结合贵州省资源优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的新型工业化,聚焦贵州省六大产业基地中的“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紧盯当前现代材料化工、能源化工、新能源材料(主要是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过程装备等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院以“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开展学科、专业、平台和团队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以“新能源科学技术”为特色学科,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一级学科为主体,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化工过程机械”“能源化学”二级学科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规划体系,其中“化学工艺”已获批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培育),“化学工程和技术”为校级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共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1106名。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10人,副高级16人,中级14人。学院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18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名,校级学术骨干5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名,省级“金师”2名,获批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担任我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为特聘教授,柔性引进国外专家1人,形成了以博士为主体的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
学院教学以构建基于学习产出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OBE)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第一批省级一流专业,并获得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校级一流专业;“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为省级金课;“化学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为省级一流平台,另有校级一流/重点/混合教改课程11门,共承担校级及以上的教改项目共计36项(其中省级项目12项),发表教改论文51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6部,发表专著4部;获各级教学奖励30项,其中获省部级教学奖励4项。
学院现有“贵州省能源化学转化新材料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能源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氟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贵州省磷氟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4个贵州省教育厅科研平台,以及“九州网页版新能源变换材料及工程中心”和“九州网页版化工仿真中心”2个校级教学、科研平台,仪器设备价值超2000万元,涵盖材料制备、组成、结构、介观与微观、材料性能评价等方面的大型仪器。
自建校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方向凝练、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科研基础进一步夯实,科研综合实力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学院教师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34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49项,市厅级项目33项,横向16项,累计合同经费2850余万元。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32余篇(二区以上5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39篇,SCI论文总数排全校前列;申请各类专利共120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28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学院与贵州磷化集团、贵州化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中广核贵州新能源公司、贵州嘉盈科技有限公司、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贵阳七冶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佛山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五邑大学化工学院、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化工类二级学院建立了院际合作关系。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立项401项,其中国家级59项,省级102项;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累计获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51项、省级获奖39项;发表论文65篇(其中核心及SCI论文14篇)、申请专利29项;参加文体活动80余项,累计获奖652次。学院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2017至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3%以上,位居全校前列,共有100余名同学考上研究生。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化学工业及相关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基础、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煤磷化工工艺学、化工专业英语、化工技术经济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化工、新能源、材料、环保、制药、冶金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研发、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新能源所需要的能源科学、化学、物理、自动控制、工程与技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新能源开发和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储能等新能源材料及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生产、检测、应用和管理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训练,获得良好的人文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从事新能源材料及项目相关的设计、开发、生产、优化运行和生产管理等工作,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可再生能源转换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材料科学基础、太阳能电池、化学电源技术、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工程热力学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力、化工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所等从事产品设计、工艺开发、产品生产、质量检测、生产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与科学基本知识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能在化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能源、制药、环保、建材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岗位工作,成为“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控制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工程原理、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备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和智能型过程装备创新设计理论、控制方法和集成技术的综合能力,能够在化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能源、制药、环保、建材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