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句话是在后世传说中被神化为“包青天”的北宋名臣包拯的遗训。大意是训诫后世子孙如果为官的话,一定要清廉自守,若要违背,生时要逐出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如果后世子孙不尊从自己的这条遗训,那么就不是我包拯之后!
这段篇幅很短的家训重点强调的就是清廉。包拯少时深受为官清廉的父亲的言行熏陶,很小便有了明确的善恶判断。他做了二十六年官,从地方到中央,一度做到副宰相级别。虽然后世各种传说中,他是老百姓心目中能断各种疑难案件的神探,但是在历史上,九州(中国)官方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谏臣而存在的。北宋宋仁宗治国期间,北宋官吏队伍的腐败问题极其严重,包拯做监察工作时,就多次就一些贪腐问题直接向宋仁宗发起建议乃至批评,有时这种批评强烈到了“逆龙鳞”的危险程度。他自己过得清廉俭朴,两袖清风。对于同僚那些“生财之道”,他深恶痛绝。当时官员贪腐很严重,压榨百姓竟演变成一种公开的制度在实行,名义上是科配的杂税,实则为地方官在征收常税的随意加派,最后皆流入自己的腰包。包拯不收这种民脂民膏,也容不得那些贪婪官吏收取。他进谏宋仁宗罢免了个别地区的科配杂税,进而要求罢免全国范围内所有此类贪污项目,引得朝野震动,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包拯出任相当于首都市长的权知开封府府尹时,更是以雷厉风行的手段给那些为非作歹的权贵以严厉地打击。当时这些喜欢附庸风雅的权贵在城内河流上修起不少亭台楼阁,以在那里吟诗作对,结果多到了堵塞河道的程度,一来大雨,河道便形成了洪水,祸害极大。这些违章建筑因为主人的身份高贵,历任府尹都很“识趣”,结果等到不“识趣”的包拯一来,立刻拆了个干净。
类似的事情在包拯的为官生涯中不胜枚举,可以说包拯为官的过程就是与贪污腐败等各种罪恶行径战斗到底的过程。包拯曾经思考过自己要怎样做官,在一首明鉴自己的思考结果的诗里便有“毋遗来者羞”一句,意思是做官不能留下骂名让后人蒙羞。为什么“包青天”会留下这样一条家训?我想不仅与他继承父亲的清廉之志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经历了北宋官场的腐败,并对此深恶痛绝,所以他才会在家训中严厉告诫子孙不得违背清廉二字,他是在担忧子孙在这种环境下也沦为贪官污吏!
(信息来源:宝鸡纪检监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