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州网页版
 
 学院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机构  廉政动态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廉政动态
校内动态 廉政要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廉政动态>>校内动态>>正文
 
俊杰廉范【第11期】范仲淹:忧乐天下
2020-06-16 17:31   审核人: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为官38年,一生忧国忧民,廉洁从政,清白为官。北宋宰相韩琦称赞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评论说:“至范文正公方厉廉耻、振作士气”,称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因主持庆历新政受阻,自请外放。其间任邓州知州三年,他把以“忧乐”精神为核心的廉政之风也带到了邓州,并根植于邓州这方沃土之中。

孜孜民事 政平讼理范仲淹请知邓州,尽管当时政治环境险恶,但其忧国忧民的抱负却坚定不移。他在给仁宗的《邓州谢上表》中,陈述了守边首尾四载和改参大政的甜酸苦辣,重申了自己“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的信条。最后表示要:“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知邓三载的情况,《嘉靖邓州志》把它高度概括为“孜孜民事,政平讼理”。公元1045年底,范仲淹一到邓州,便深入民间了解民风民俗和百姓疾苦,与邓州百姓同忧乐。他的“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生风”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他早出晚归拜询邓州父老的感人情景。范仲淹还按照当地风俗,带领僚属参加民众的祭风师活动,并作诗详细地追述了孟春正月祭祀风师的经过和期望。他祈求风师刮风要大小适度,以使万物生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要刮大风影响水路交通,六、七月间雷雨天,不要刮风吹散云彩,引起天旱。秋高气爽的十五晚上,若有云彩遮住月亮,要把云彩吹散,让天下百姓享受明月清风,尽情高兴。范仲淹虔心祈祷上苍风调雨顺,谁知天不遂人意,庆历六年(1046),邓州自秋至冬数月干旱,二麦枯黄,百姓发愁,范仲淹更是心急如焚,他不但带领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还每月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待到普降瑞雪,他在州衙铃斋置酒款待贺雪的人们。当他想到来年五谷丰登的情景,更是高兴得和年轻人一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这时因公出使邓州的河东提刑张去惑、将作监丞襄州通判贾黯都赋诗志贺。范仲淹在《依酌答贾黯监丞贺雪》中,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写到:“浑祛疠气发和气,明年黍稷须盈畴。烟郊空阔猎者健,酒市暖热沽人稠。”一场大雪,不但排除了“瘟气”,迎来了祥和之气,而且还预见到了来年五谷丰登的景象。你看,旷野上那些打猎的人们显得神气十足,洒店里也是人声喧闹,饮酒助兴。一个“稠”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邓州百姓的喜悦情景。

千古名篇 贯古流今范仲淹知邓后,因民风淳朴,政事绝简,心情好了,病情也减轻了。故而有时间静下心来回顾总结自己一生的从政得失,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作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他写于邓州的诗文、书信,现存仍有76首(篇)之多。这些诗文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公元一零四六年九月十五日,应好友滕子京之请在邓州花洲书院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之所以千年不朽,不但因仅360余字的短文,结构严谨,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成为文学宝库里的一篇瑰宝。更是因为它蕰含的崇高精神境界。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文、照人的铜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声,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是对自己一生做人为官之道的全面总结,是其忧乐思想的高度概括。邓州,作为范仲淹优乐思想的结晶地而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诲人“不欺” 唯德是依范仲淹知邓州后,秀才贾黯即拜范仲淹为师,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考中状元后回乡省亲,拜谢恩师范仲淹,并请教立身为官之道,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唯‘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如获至宝,终身佩服践行,官至御史中丞,一生洁身自善,为官耿直,遇事敢说敢为,深得皇帝赞赏和世人称赞。后人感叹:得文正公二字者,足以为一代名臣矣!不欺,在当时就是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不欺”二字是范仲淹道德操行的高度概括,是其忧乐思想的精髓。他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自始至终贯穿着不欺的信条,在大是大非面前唯德是依,敢于担当。范仲淹一生重视培养选拔人才,即使晚年谪居邓州期间,亦然不顾自己的险恶处境,两次上表推荐人才,希望有用之才为国重用。第一封是举荐襄州知州王洙。说王洙“文词精赡,学术通博,国朝典故无不练达,缙绅之中,未见其比。”接着为王洙遭贬辩解,赞扬了王洙在襄州的善治,建议朝迋对王洙“就近迁职,别领大藩。”最后还担保说:“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己赃,臣甘当同罪。”第二封是庆历八年五月举荐知光化军的屯田员外郎李宗易、知绛州的职方员外郎向约。李宗易,字简夫,天禧三年中进士,详于吏治,为官清廉,官至太常少卿。当时在与邓州相邻的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任知军,深受百姓爱戴,人称李光化。向约精通儒学,为官谨慎,范仲淹在润州时举荐他为通判,此时以职方员外郎知绛州。范仲淹称赞他们二人“久于扬历,各有行实,并堪充清要任使。”也在荐表的后边立下了军令状:“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己赃,臣甘当同罪。”为国惜才、敢于担当之胸怀跃然纸上!

筹划义庄 制定家规北宋宰相富弼是这样评价范仲淹的:“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赐金银甚多,悉以遗将佐。在杭,尽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唐代名相裴度,在洛阳有一处住所,叫“绿野园”,是朝廷赏赐的,在当时非常有名气。范仲淹知邓时已58岁,经一生奔波操劳,积劳成疾,病体难支,自知自然生命和政治生命将到尽头。在一次闲谈中曾表露出要退闲的意思。于是便有人想为他买下“绿野园”,使他安度晚年,但被范仲淹拒绝了。他说,在唐代象裴晋公这样的人,谁能比得上,如果占有这个地方,心里怎么能安?家人又提出在洛阳买块地建一处园林住宅,也被他拒绝了。范仲淹虽一生不置家产,但却留下了“义田活族”的佳话。他任邓州知州后,开始为范氏后人着想,着手筹划创办义庄之事。他在《告子弟书》中道出了办义庄的初衷:“吾吴中宗族甚众,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宗族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皇祐元年(1049)正月,范仲淹由邓州调知杭州。赴任途中便顺道回到祖籍苏州,与同父异母兄长范仲温商定,献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由范仲温购田创办义庄。后来范仲淹又专程去苏州,与族中长辈们共同商议了义田的管理办法。范仲淹去世后,儿子们一方面增置义田,一方面增补族规,使义庄管理不断完善。范氏义庄曾存在900多年,义田最多时达五千多亩,在周济族人,稳定社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研究说,范氏义庄是大同社会的萌芽,还真是有点道理!从宋庆历六年丙戌桂月上浣(1046年8月4日)宋仁宗皇帝御制《范氏族谱序》可知,范仲淹在邓州时,还利于闲暇时间主持修编了《范氏族谱》,并呈仁宗赐序。宋仁宗在序言中写到:“诗书之泽长,礼逊之风懿矣。诚聚而博稽,倘有赞言僻行,共群起而创艾之,则范氏源远勋旧,永偕生生之无替与国咸休矣。范氏族谱,其尚饮哉!”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篇皇帝为大臣族谱而写的序言。范仲淹在族谱中还订立了族规:“族人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同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吾族家人炽昌。”同时,又总结了《家训百字铭》以励后人:“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戒绝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这些都是范仲淹一生做人、为官、处事、治家的真实写照。姑苏人去三千里,宛邓惠沾百万家。范仲淹离开邓州后,邓州百姓感其恩泽,不但在百花洲畔建范公祠,在古城内建景范楼纪念他。而且对范公创办的花洲书院、百花洲、春风阁更是爱护备至,不断修葺使之成为邓州的一处重要景观,明代称“花洲相迹”,清时称“花洲霖雨”,居邓州八景之首。近千年来,范文正公祠香烟缭绕,花洲书院弦歌不断。这座传范公薪火、承“忧乐”精神的千年学府,已成为莘莘学子及百姓祭奠英灵和缅怀先贤的一方圣地。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

 

上一条: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开展办公室业务专题培训
下一条:俊杰廉范【第10期】包拯清正廉洁传家风
 
 学院首页 | 本站首页 | 部门机构 | 廉政动态 | 政策法规 | 通知公告 

中国·贵州·九州网页版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党武镇博士路 邮编:550003
邮箱:git@git.edu.cn   电话:0851-   传真:0851-
ICP备案号:黔ICP备13005433号     2011-2015 @Copyright 九州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