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培养掌握地球的资源形成、勘查、开发专业知识和掌握各种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评价、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有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800余人,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事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2024年被教育部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富矿精开”是贵州省未来1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精确探矿、安全开矿、绿色用矿与学院3个专业息息相关,贵州省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离不开学院培养的资源与环境方面卓越工程师,资源与环境行业和事业大有可为。
学院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贵州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基地;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获批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环境工程专业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有《教育部喀斯特地区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战略关键矿产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2个贵州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团队——《隐伏矿床勘测创新团队》与《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
学院重视科学及教学研究工作,积极以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以科学研究提高专业素质,以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科研项目立项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8项,省部级立项36项,市厅级立项35项,校企级立项10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教改10项;获批省级金课7门;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二等奖1项;获贵州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第二届贵州省优秀科技个人奖1项;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省级“金师”2名。学院考研升学率连续多年名列学校前茅,毕业学生已有相当大部分成长为各单位技术骨干。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师资雄厚,拥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高工)33人,讲师(工程师)9人;博士30人,硕士17人,学士1人。“双师型”教师18人,形成了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配置。
目前学院建有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含岩土工程实验室)和环境工程实验室,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完善;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和环境工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与省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建设等行业合作交流深入,相关实习、实践基地丰富多样,可为学生成才提供坚实支撑。
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专业围绕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富矿精开现实需要,以地质找矿突破为抓手,持续加强与自然资源行业产业交流合作,在贵州省优势关键矿产成矿与找矿、特色资源(岩溶碳汇)评价与应用示范等方面已形成特色优势。近年来在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址,黔西南锐钛矿、钪矿成矿与找矿,贵州省铝土矿成矿与找矿,黔西北铁稀土铌多金属成矿与找矿,威宁地区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磷矿成矿与找矿,贵定地区锌锗矿成矿与找矿研究等方面取得实效,专业将围绕贵州省富矿精开“461工程”,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金矿,黔中隐伏磷矿、铝土矿,黔南锑矿,黔东、黔南铅锌矿等优势矿产成矿与找矿研究,圈定找矿靶区,新发现矿产地上与各企事业单位协同发力,为我省精确探矿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人才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面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战略及服务贵州省“建设全国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富矿精开”发展战略需求,培养能在地质矿产工程领域,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矿山地质的设计、调查、评价、勘查(察)与开发利用,具备家国情怀-行业精神-专业担当且能解决复杂资源勘查工程实际问题的卓越地质工程师人才。
教育教学效果:紧密结合自然资源行业产业特色,围绕地质找矿建功报国主旋律,深入挖掘“黄大年精神”和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思政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截至目前,获贵州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目,三等奖1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和省级教育规划课题1项,已认定《岩石学》《普通地质学》《虚拟仿真线上实验—结晶学与矿物学》等省级“金课”3门,主编出版《贵阳乌当地质教学实习教程》《资源勘查工程生产实习教程》《矿床学实验指导书》《贵阳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导论》等教材5本。
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参加“创青春”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2017年以来考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3名,出国深造3名,多名毕业生已成长为工作单位技术骨干和重要项目(技术)负责,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九州网页版环境工程专业于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开始招生,2020年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化学、生物、物理、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按照学校“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保障质量、培育特色”的办学思路,本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和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及环保产业需要,旨在全面推动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服务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大多从事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规划、评价、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工作。
人才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积极开展OBE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被九州网页版纳入第2批工程教育认证培育专业。本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环境工程所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对环境保护等行业的项目研究与实践训练,具备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成为“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所培养学生积极申报并完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双创项目全覆盖。同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利多项,并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23年度,环境工程就业率达到93.26%,同时考研升学率为12.64%。多年来,毕业生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环境工程专业以建设精品资源课程为目标,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坚持重点课程、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同步建设。目前已获得省级“金课”4门:《环境科学概论》《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生态文明实践》。近三年教师主持国家、省、校级教改和课程建设类项目1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极大促进教学深化改革和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根本大计,通过引进和培养,实施“培青工程”,主抓“双师型教师工程”、推进“名师工程”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6名,其中博士学位12名,“双师型”教师占比69%,能够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中有2位获得省级“金师”称号,专业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次(实现学校该类赛事国家级奖项的突破)、省级一等奖1次、省级二等奖1次,创建贵州省省级创新人才团队1个。
科研成果及服务社会:环境工程专业秉持教学相长、注重科研与教学并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等的合作,服务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为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也同时为培养学生成长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547.64万元,横项科研项目经费达1090.74万元,占科研总经费的70.48%,且逐步呈上升趋势。2023年全年科研经费创出411.16万元的新高。
作为服务地方的典范,2021年专业团队助力遵义市绥阳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是当年贵州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县区!
三、地质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地质工程专业是于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开始招生,是省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房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等专业必不可少的辅助专业,是自然资源行业的主要专业,在各个行业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地质工程师的身影。贵州省是多山省份,也是“岩溶”大省,地质灾害和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突出,这使得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了用武之地。随着国家低碳战略的实施,专业的教学开始向新能源、核电等行业倾斜,大量毕业生开始在低碳相关领域崭露头角。随着贵州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和富矿精开战略的实施,矿产资源行业将会涌现出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给了地质工程专业大展拳脚的机会。
人才培养: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接受相关的地质工程训练,能在城镇建设、土木水利、能源(新能源)交通、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管理岗位就业,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岩土工程检测、岩土钻掘与工程监理等工作,成为地质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科研成果及服务社会:教师3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在各级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三大系统检索论文9篇,授权专利7项。全教研室人人有参与科研项目。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服务社会,三年来累计横向项目经费200余万元。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近年来,在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困扰师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环境工程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保障了本学科本科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质量有明显提高;多位老师均获得了教改或教学实验项目,2018年以来发表了14篇教改论文。